News

Guangdong BAIDU Special Cement Building Materials Co.,Ltd
— 新闻中心 —

人民领袖|接班要尊重农民的劳动

习近平经常引用自己当农民的经历。 20世纪60、70年代,陕西梁家河的黄土土地上,悬崖峭壁纵横交错。在这里,习近平和村民们种田、养羊、割草、运化肥、拉煤、挖水坝……吃尽苦头。来自城里的他不仅很快通过了“劳动考试”,还成为了村里的“最强劳动力”。粮站的采购单,带有当时的习近平官方印章的粮食交付记录。 1972年12月30日,习近平下达59公斤粮食收购令。购买单上,“销售单位或个人”栏填写“习近平”,地址为“温(安义)公社梁家河大队”。粮食交割凭证显示,1972年12月30日,习近平出售1包高粱,净重59公斤,收购价5.19元。梁家河市委书记梁玉明回忆当时,大队很多人共用一个炉子,剩下的粮食可以到粮站换一些粮票和零用钱。当时,梁家河土地贫瘠,农民大面积种植农作物,却没有任何收成。能从有限的粮食中存下几十斤粮食,然后到粮站去卖,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 1974年,习近平在梁家河加入中国共产党,并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。 “习近平就任党委书记后做的第一件事,就是带领公社社员在村口修筑拦河坝。”村民王先平对修建大坝时的劳动场景记忆犹新:“铲土、搬石、平整土地……所有繁重的工作都是他干的。他们匆匆忙忙地干活,让我们有足够的食物,但我们却受苦了。”在习近平的带领下,梁家河新增了数十亩土地耕地面积增加,粮食总产量从1971年的109465斤增加到1974年的179946斤。后来,习近平回忆起这段经历时,“当时我才20岁,主要想法是让买很多粮食,有一些钱”。 2015年2月13日,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习近平回到梁家河看望父母和乡亲。他担心地问:“那大坝溃堤了吗?” “它坏了,但玛玛亚已经修好了。”梁家河村党支部书记史春阳回答道。 1972年的习近平。时至今日,习近平带领村民修建大坝的土地仍然是梁家河一片良田。 “我们都是农民,要知道一粒米是农民的一滴血和汗,不容易!”农村生活的艰苦经历,让习近平格外珍惜粮食。在福州工作期间,他曾与秘书进行“交心”谈话陈成茂吃了半碗剩米饭。那是一个周日的早晨。因为早上要加班,陈成茂就去习近平家和他一起吃早餐。他们煮粥。每人吃完一碗后,剩下大半碗。收拾完桌子,陈成茂拿起锅走进了厨房。习近平见状,立即问道:“你想做什么?你想扔掉吗?” “来来来,坐吧。”习近平郑重地对陈成茂说,“我们每天拿碗饭的时候,都要尊重农民的劳动……也许你现在倒了半碗粥,别人不知道。但我们尊重的事情别人不知道,我们能做到。你能做到吗?”陈成茂听后,既惊讶又尴尬。当天中午,他们没有去吃工作餐。相反,他们回家做了一些新饭菜,并在早上吃剩菜。在西吉宁平认为,减少粮食损失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。“日子虽然艰难,但没有权利浪费。”保存粮食、减少损失十分重要。犹如金色的海洋;如今,中国已经彻底告别“吃不饱”的困境。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2024年,在连续九年稳定产量超过1.3万亿斤的基础上,全国粮食总产量将比去年增加221.8亿斤,首次达到1.4万亿斤的新水平。虽然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。不过,习近平对粮食安全仍抱有危机感。他发现,当前,粮食收割、储运、加工、销售、消费各个环节都存在“漏、漏、漏”现象,情况相当严重。他引用了中央集权主义者的话他用图解了触目惊心的食物浪费现象,并呼吁大家节约粮食——“据有关机构测算,每年有超过22.7%的食物被损失和浪费,约9200亿公斤。如果能收回一半损失,就够1.9亿人吃一年了。”他就“舌尖上的浪费”问题多次下达指示,要求舌尖上的“行动” 光盘”并推广健康食品……从一粒米开始思考食品安全,他说出了“到群里去”的一切,赢得了全场的掌声。他接着说:“勤俭节约的态度一定要保持。在我家里,碗里没有留下一粒米。从我父亲时代起,浪费者就会受到良心的惩罚。经济和反对浪费逐渐发展起来。正如习近平强调的那样,虽然生活在一天比一天好起来。”哎,没有权利浪费!监制罗红兵魏启虎监制王敬东编辑李轩编辑蔡春林校对刘震孙杰、毛长治、任佳制作丨CCTV.com 编辑:舒梦清
Tel
Mail
Map
Share
Contac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