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ews

Guangdong BAIDU Special Cement Building Materials Co.,Ltd
— 新闻中心 —

【反思中国】解读中华文明

在北京这个城市副中心,三个新的文化地标正在绽放——城市图书馆利用数字技术让古籍“活”起来,大运河博物馆在光影中融入千年历史,艺术中心每年举办数千场表演和活动。此外,北京登记注册的博物馆数量已超过240家,这些都是人们便捷到达的“文化中心”,满足了日益多元化的文化需求。这滋养的背后,是我们国家最雄厚的财力。众所周知,到2024年,中国经济总量将突破130万亿元,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。经济腾飞才有可能提供更加包容、更高质量的文化服务,而国家富强、民族振兴不仅需要物质文明的积累,更需要精神文明的崩溃。“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,精神贫困不是社会主义。共建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。当高楼大厦在祖国大地上拔地而起时,中华民族精神建设也必须巍然屹立。”中国的现代化方式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。两个文明必须平衡发展、并肩飞翔。 “史诗般的穿搭”苗绣亮相2024春夏米兰时装周,让苗绣马克威尔接受了大量国际订单。这位设计师的作品甚至可以卖到每件1万元的高价。你注意到了吗?它实际上是一个逻辑闭环。文化的力量“悄然滋润万物”,成为经济发展的“强心剂”。没有苗绣产业的发展,何谈苗绣产业的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能有哪些?只有不断构筑现代化的物质基础,巩固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,才能大力发展文化文化,传承中华文明,促进物的全面丰富、人的全面发展。在北京,满足全民扫盲需求的“全民阅读工程”与2100多家实体书店联动,联合推出“书香站”、“移动阅读空间”等创新新模式,吸引数千万人参与;首都图书馆变身为孩子们的第二课堂,让书籍成为成长路上最贴心的陪伴。线下书展与书展并行举办,单场图书销售额屡次突破6000万元,提升了北京的书香氛围;网上,网红们纷纷成为阅读大使,引领阅读成为社会新潮流。读书滋养心灵,榜样激发精神能量。 2024年北京市模范刘壮是一名退伍军人,为挽救一名患有血液病的11岁儿童而主动捐献骨髓。治疗期间,他不仅短暂离开工作岗位全力配合,还选择提前出院,减轻术后患者家属的负担。在北京,每年都会评选出一批扎根平凡岗位、坚守责任、用善行温暖城市的榜样。他们来自各行各业,用平凡创造不平凡;他们聚集起来,形成时代的道德坐标,为整个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价值引导。建设精神文明不仅需要阅读文化、精神启迪,更需要将文明理念融入一切生活之中。生活的影响。斑马线成了文明考场,汽车停下来等待人们快步走来,对司机和行人进行相互比较;小学生成为文明代言人,画漫画鼓励大家垃圾分类;积极参加“伟大抗战精神”宣传团的小学生、小学生、大学生,用青春的声音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……看!无论是书籍的渗透、榜样的引领,还是文明的实践,都清晰深刻地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。它们就像炙热的光芒,不只是诠释了城市的角落,也丰富了每个人的心灵,引导我们汲取精神养分,坚定向着光明而活。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、人人平等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是平等的。如果我们仔细思考今天的生活,就会发现物质文明的基础支撑着我们精神家园的高度。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不断发展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双轮驱动,让烟火、诗意、远方成为每个普通人的生活。 编辑:王志涛
Tel
Mail
Map
Share
Contact